TCL發布碳中和白皮書,官宣“3050”碳中和目標及行動計劃【附中國碳中和產業投資機會分析】
7月6日,在2023TCL全球生態合作伙伴大會(GPC2023)上,TCL正式發布碳中和白皮書,并官宣企業碳中和行動計劃TCLGreen,作出“不晚于2030 年實現碳達峰,不晚于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3050”承諾目標。
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在會上發表了題為《共建產業創新生態 共謀高質量發展》主題演講。李東生認為,“對內在于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增強內在發展動能;對外則在于加強企業間、產業間的生態合作。”
李東生介紹,在合力推動產業創新升級方面,自2021年TCL全球生態合作伙伴大會啟動“旭日計劃”,TCL已與多家企業和機構展開合作,啟動聯合研發項目超90個;建立17個聯合實驗室、11個國家級創新平臺;持續推動兩個國家級創新科技中心建設;與30多所戰略機構達成合作,推動成立7個產業生態聯盟。TCL三大核心產業共推動制定標準超20項。
“未來的競爭,是生態的競爭。”面對時代變局,李東生表示,未來生態愿景將通過加強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發展、引領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打造數字化供應鏈等,集聚產業生態力量,推動自身及產業高質量發展。
碳中和產業鏈龐大,涉及行業廣
目前,我國碳中和產業鏈核心產業架構從碳排放到碳吸收大致可劃分為三部分,前端加強能源結構的調整,用低碳替代高碳、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中端提升節能減排水平,包括產業結構轉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強低碳技術研發及完善低碳發展機制等;后端增強資源循環利用水平,落實生產者責任制度,促進資源品的回收再利用;自然循環端加強生態碳匯,包括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增強草原、綠地、湖泊、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增加碳吸納量。
此外,碳交易作為碳中和發展中的重要一環,也發揮著積極作用。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于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
中國已正式將“碳中和”理念納入頂層布局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中長期目標,既是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也是我國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2015年6月,李克強總理在法國訪問期間宣布了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為未來“碳中和”目標跨出了階段性的步伐。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力爭于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我國首次推出“碳中和”。2021年3月,《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意味著中國已正式將“碳中和”理念納入頂層布局。
中國是全世界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能源領域碳排放最多
碳達峰與碳中和兩者的目的與意義都是限制碳排放量。科學研究表明,過量的碳排放會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以及出現極端惡劣天氣。其中溫室效應是最為直接且嚴重的問題。202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超過了400ppm,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比19世紀的基線升高了約1.25°C,比1981年至2010年的參考期升高了0.6°C,逼近2016年的最熱紀錄。因此控制碳排放量有長遠且重要的發展意義。
據英國石油公司(BP)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2019年,我國碳排放量由77.1億噸提升至98.3億噸,穩居世界第一。2020年由于我國疫情防控得當,各行業較快復蘇,碳排放量達到99.7億噸,同比增長1.4%。2021年,受復工復產疊加極端天氣頻發導致的電力需求上漲,2021年中國碳排放總量再次增加,達到105.9億噸。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由于我國的工業大體量和高數量碳排放,由此可見我國未來碳交易市場容量將是巨大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預計2021年我國碳交易市場成交量或將達到2.5億噸,為2020年各個試點交易所交易總量的3倍,成交金額將達60億元。隨著全國統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建立,未來我國碳市場覆蓋范圍將逐步擴大,到碳達峰的2030年累計交易額或將超過1000億元。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碳中和產業投資機會與投融資策略建議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等任何公開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內容,需要獲取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正規授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